父子两代书店老板32年不卖教辅书 “只为挣快钱的书,价值不大”
9月8日下午5时许,一辆快递公司的收件车,驶入湖北出版文化城图书批发市场,将市场内20多家书店的外送包裹集中运走。与其他书店或多或少都会售卖教辅书不同,文乔书店当天的500多个包裹、近千本书,没有一本教辅书。
从1990年至今,张厚玖、张睿父子先后执掌书店,共同坚守着不卖教辅书的经营理念,也曾经因此被人嘲笑过。父子俩希望坚持人文社科图书特色,给更多人带去精神食粮。
教辅书中发掘“第一桶金”
“书店的第一桶金就是在教辅书上掘到的,但我们只做了2年。”73岁的书店创始人张厚玖回忆说。他已经退休多年,平时会抽空来店里转转。
张厚玖生于蔡甸农村,父母都是文盲。因家境贫寒,少时的张厚玖经常周一带一罐子腌菜去学校,一直吃到周六回家。腌菜变质后会长一层白毛,“去掉这层白毛后继续吃”。艰苦的求学经历让张厚玖从小懂得知识的珍贵。
1977年恢复高考后,张厚玖考上大学,毕业后在一家科研机构工作,妻子文乔在一所中学做后勤烧水工。
1988年,文乔书店正式创办,定位为社科书店,文乔负责书店管理,张厚玖做顾问。
书店创立之初,迟迟难以打开市场,张厚玖想出一个办法:每个省的省会城市都有各级中学、教育局和教研室,他逐一去信,自荐教辅书,“当时也不知道每个城市有多少中学,就将收件单位从一中写到五十中,最后总共发出一万封信”。
陆续有学校收到信后联系他们,并下了订单,“大概拿到1万多元的订单,挣了几千元,心里很激动,当时月工资也就几十元。”书店也因此站稳了脚跟。
为了扩大市场,张厚玖托外地的朋友和客户代买当地的电话黄页,更为精准地联系学校销售教辅书。同时他主动出击,参加各地的图书展销会,教辅书的生意一度红红火火,“当时曾有一本初中教辅书在全国卖出几万本”。
卖更有价值的书
1990年,在教辅书生意正红火时,张厚玖决定退出这个领域,集中精力销售人文社科类图书。
“那些书很大一部分都是只为挣快钱的书,价值不大。”张厚玖自己组织编写过教材,看到不少人为逐利粗制滥造教辅书,他感到很失望,“挣了钱要能睡得着觉”。
张厚玖自己是爱书之人,选书也非常讲究。他店里卖的都是文史哲、艺术等领域的书籍,有《大国悲剧》这样热销的书籍,也有《李镜池周易著作全集》《常熟翁氏藏书志》等较为冷僻的图书,每本书都是他自己淘回来的。
每年1月和8月,他会两次到外地参加全国性的图书交易会,每次要花上两三天。很多人文社科类书籍不太好卖,他进货全靠经验,“有些书甚至可以精准到哪些顾客会买”。
靠着他的努力,文乔书店逐渐打响口碑,2005年成为全国古籍出版社联合体特约经销店,“获得这一资格的民营书店,全国只有9家”。很多顾客坚持二三十年在店里购书,文乔书店搬到哪里,就追随到哪里。
除人文社科图书外,文乔书店还销售一些大专院校的教材。凭借着这种经营模式,书店顽强活了下来,张厚玖退休前,书店经营的书籍种类达到3000多种,还在天猫上开了网店。
父子共同坚守原则
2016年,张厚玖的儿子张睿开始逐步接手书店。他是一名80后,大学学的是美术设计,也曾自己创业。两人在经营理念上有些分歧,张厚玖认为是“代沟”。“不管有没有代沟,但‘不卖教辅书’这点上我们是一致的。”张睿说。
接手第一步,张睿将图书种类从3000多种扩大到现在的1.2万种。“现在我们在互联网上销售的比重占到了60%,直接面对无数潜在顾客,每种图书都会有市场。”与父亲不同,张睿要求出版社只要有新书出版,就要第一时间告知自己,便于下单进货。
虽然新增加了近万种图书,却没有一种是教辅书。“其实我们如果想进入(教辅书市场),非常简单。”张睿说,他们常年保持合作的出版社有百余家,几乎每家都会出一些教辅书,但他从没下过单。“只要我们不主动开口,出版社也不会向我们推销,这已经成了我们之间的默契。”
今年4月,一家外地出版社给书店寄来了一些新出的儿童绘本,希望他们能代为销售。考虑到日后合作,张睿收下了书,“肯定不会卖,先放在店里,等到年底了再退回去”。
张睿告诉记者,目前教辅书更好卖,利润也不错,但他依然不会去卖,他也和父亲当年一样被不少人认为“傻”。
张睿说,自己坚持不卖教辅书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受父亲影响,即不管从事什么行业,还是要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其次精力不足,“不想为了挣钱丢掉了自己的特色”。
文/记者史强
图/记者苗剑
邮箱:183765533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