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阿柔逗曲”传承人:用羊粪蛋记录的“财富”不能丢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21-07-08 03:23:24

  中新网青海祁连7月6日电 题:祁连山下“阿柔逗曲”传承人:用羊粪蛋记录的“财富”不能丢

  作者 李隽

  夏日高原,晴空万里。在位于祁连山腹地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阿柔草原,记者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柔逗曲”的传承人格热。

  “我十几岁的时候就会唱酒曲,都是在放羊放牛的时候跟当地老人们学的,17岁之后才开始学逗曲,我非常喜欢唱,尤其在宴席上。”操着不太顺溜的汉语,格热说起了学习逗曲的故事。

  “阿柔逗曲”主要流传在祁连山腹地阿柔草原、峨堡及周边乡镇村落,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阿柔逗曲和其他逗曲不一样,必须是三段以上才行,而且唱词也不能重复。”格热说。


图为“阿柔逗曲”爱好者在传习所学习。(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格热介绍,“阿柔逗曲”多元一体,即有共性,又有不同地方的差异性,形成了同一曲调不同唱词,或同一唱词不同曲调的演唱形式。逗曲在藏语中称“喜合”,其曲调与安多地区的酒歌相同,是藏族众以形象生动、比喻夸张的语言相互对答、相互逗唱的一种对唱方式。

  祁连县文化馆馆长赵元顺介绍,“阿柔逗曲”歌词一般采用动物、山川、景物或其他做比喻。传承以社会性、松散型为特征,多半以宴席倾听或口口相传为主。在藏族婚礼宴席、过年、过节,一般以对唱为主要形式。逗曲的旋律为自由的节拍和严密有序的律动构成悠扬辽阔、舒展豪放的音乐形象,充分表现了自由奔放的草原民族特色。

  “我没有上过学,不认识藏文,学起来很难,当时就用小录音机到别人家的宴席上录回家学,那时候连两节电池都买不起,很多时候把电池放在‘塔垮’(藏语,意为炉子)上烤热,有了电后继续听、练习。”格热回忆道。


图为“阿柔逗曲”爱好者在传习所学习。(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因为喜欢,格热一有时间就琢磨逗曲,原本不认识几个大字的他,为了学好逗曲,努力学习藏文。“现在,所有逗曲的藏文我都能认识且会唱。逗曲有个特点,就是在宴席上对唱时不能重复歌词,一重复你就输了。”格热说。

  “我曾经这样记录过我会唱的逗曲,就是在放羊的时候把所有学会的逗曲都唱一遍,每唱一首我就捡一个羊粪蛋,晚上回家后在兜里摸出所有的羊粪蛋数了一遍,总共是314个,也就是说我已经会唱314首逗曲了。对我来说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这一兜兜羊粪蛋了。”说罢,格热哈哈哈地笑了起来。

  通过多年的钻研和努力,格热的唱功日渐成熟,渐渐的他走出海北、走出青海,在去北京、甘南等地的演出比赛中多次获奖。从那时起,他就带着热爱逗曲的年轻人一起学习、创作、传承。


图为格热(前排左二)在逗曲比赛中当评委。(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2007年“阿柔逗曲”被列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阿柔逗曲”展影中心于2010年成立,2011年格热被评为“阿柔逗曲”省级传承人。2016年以来,格热在当地“阿柔逗曲”传习所培训学员350人左右,目前已有徒弟63名,他们当中有好几个都有了自己的徒弟。

  “目前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8届全省逗曲大赛,来自果洛、黄南、海西、海东等地区的选手来参赛,比的都是我们三段式的‘阿柔逗曲’。”格热说。

  2020年12月“阿柔逗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经过多年的努力,祁连县文化传承让‘阿柔逗曲’大放异彩,成为藏族群众世代相传、活态流传的人类精神财富。”赵元顺说。

  “今年我们计划举办全国范围的逗曲大赛,邀请西藏、云南、四川等省州的逗曲传唱人来交流学习,我想着‘阿柔逗曲’成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我们就要打开怀抱,让全国的人来学习和感受这个文化的魅力。”格热说,他不想让自己在困难时期用羊粪蛋记录的“财富”丢掉,他想让“阿柔逗曲”走进学校,让孩子们感受和学习文化精髓。

  “我们现在的传承只是小范围的,传承得不好。孩子们现在都能受到很好的教育,要是每周给他们上一堂逗曲课,这样就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这个文化的魅力,或许就会有更多的孩子对‘阿柔逗曲’感兴趣,趁他们年龄还小的时候去学习,学的东西也不容易忘,随着时间推移就会融入到身体和血液里,这样才能说是传承了。”格热说。(完)

[责任编辑:Admin]
Copyright (C) 2011-2024   都市新闻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
邮箱:183765533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