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扶贫攻坚的“深圳探索”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9-07-11 10:41:55

  平均每位深圳扶贫人员与受援地共同帮助322人脱贫  解码扶贫攻坚的“深圳探索”


  招商局集团参与运营管理的喀什综合保税区是新疆第二个、南疆首个综保区。 农家行 摄

  仅仅两年,喀什人努尔古丽·艾尼瓦尔的生活发生大变化。从前是农村妇女的她,如今成为美丽奥公司一位月薪3000元的“上班族”。“在家乡就业,让我们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是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

  新疆喀什深圳产业园内,随着522家企业入驻,1.3万名和努尔古丽一样的员工在此就业,其中近半数从贫困家庭走向劳动一线。在他们周围,深圳援建喀什深圳产业园、深圳城、喀什大学、喀什综合保税区、深喀科技创新中心在数年内拔地而起,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深圳援疆“五朵金花”。

  “喀什地标”深圳造,是精准扶贫工作的缩影。脱贫攻坚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多年来,深圳以“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开展对口支援和精准扶贫工作。截止目前,深圳扶贫协作和合作交流地区涉及全国10省(自治区、直辖市),受援地总面积约19.5万平方公里,今年预算投入帮扶资金49.2亿元。

  数据显示,上述受援地总面积约相当于深圳的97倍,平均1位扶贫人员已经与受援地共同帮助322人脱贫。多年来,深圳从受援地需求出发,精准推动当地脱贫攻坚、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同时尽己所能,输出产业特色、创新模式和共建共享生态。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深圳质量”“深圳机制”“深圳生态”深度融入扶贫工作,探索出一条“短期见成效、长期可持续”的高质量扶贫样本。

  深圳质量改变受援地面貌:每7.8平方公里就有1位深圳培训的干部

  走进广西百色市德保县政务服务中心,递交材料,申领公章,整个流程不过十几分钟。浩元铭公司财务员黄翠团对服务效率啧啧称赞:“这里办事比省城都快!”

  对于这个广西西南的国家级贫困县来说,这样的评价来之不易。变化从德保和深圳南山区结对帮扶开始。深圳创新强区将自身经验倾囊相授,对标“深圳标准”为当地打造政务服务体系,培养人才队伍。“我们的平均办事效率提升57.9%,‘互联网+政务服务’智慧扶贫体系,成为德保脱贫攻坚的强力‘助推器’。”德保县委书记石永超说。

  从1990年开始,深圳先后与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5个县(市、区)开展帮扶与合作,十八大以来深圳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超300亿元。

  目前深圳扶贫协作和合作交流地区涉及全国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今年预计安排帮扶资金49.2亿元。上述受援地总面积约19.5万平方公里,总面积相当于97个深圳。多年来,深圳培训干部人才约2.5万人次,平均 7.8平方公里就有1位深圳培训的当地干部。深圳选派挂职干部和支医支教人员约3400人次,目前已脱贫116 万人,平均1位扶贫人员与受援地一起帮助322人脱贫。

  观察人士认为,深圳将市场化、专业化、创新发展的特区精神和特区理念用于扶贫工作。“在同样的投入下,扶贫质量、成效凸显,扶贫项目的针对性、造血能力、可持续性更强。”

  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帮扶一个县就是帮扶一个民族”的扶贫担当正在践行。在这片平均4000米海拔的高原上,塔吉克族人生活于此,以前因地震雪崩等自然灾害频发,这里被生物学家称为“生命禁区”,贫困人口达到1.6万人,超总人口三分之一。

  深圳福田区联合深圳能源集团,利用塔县日照充沛的优势,为当地建起全疆首个集中光伏发电站——深能福塔喀什塔什库尔干2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未来三年设备的年平均利用小时是1700小时,从今年到2021年预计可以实现销售收入6500多万元。项目产生收益将全部用于塔县精准扶贫工作,并持续20年。结合一系列民生工程,让塔县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为对口帮扶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雪中送炭,是深圳义不容辞的责任与神圣光荣的使命。“除了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帮扶之外,更重要的是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广东深汕合作区内一派忙碌建设的景象,这片广阔的革命老区从原来海丰县底子十分薄弱的农业镇,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初具规模、城市配套持续提升的滨海智慧新城。去年12月,作为我国首个特别合作区,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揭牌成立,开启了深圳第“10+1”区发展新模式。如今这里常住人口已达15万人,已供地产业项目76个,其中69个来自深圳,投资达1200亿元。

  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认为,我国扶贫事业经历了给钱给物、扶贫双到、产业转移园、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合作建设一座城市的五个阶段。“深汕合作区正在探索扶贫5.0模式,助力区域跨越式发展。”

  深圳机制引领全方位扶贫:人才容错机制为创新“撑腰”

  理念和机制引领是扶贫工作高质量推进的根基。一直以来,深圳把对口支援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好抓实,主要市领导率队调研,深入一线谋划指导。今年是扶贫攻坚的关键年,深圳建立周例会制度,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对口支援的决策部署,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推进重点工作。

  立足长远,规划先行。去年深圳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对携手对口地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全面部署。方案提出清晰目标:在2020年协助对口21.28万户、94.71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以河源、汕尾为例,上述方案仅针对产业扶贫就细化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完善产销对接机制、规范发展资产收益、多渠道开发就业四方面任务,并落实到责任主体,确保贫困村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同时,深圳针对扶贫资金管理、人才建设等关键环节精准实策。例如,出台《深圳市对口支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确保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谁请款谁监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深入人心。深圳还印发《关于开展“深企帮千村”行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引入市场化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投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人才是扶贫工作推动的动力源。深圳推出《关于鼓励深圳扶贫领域干部大胆创新干事创业的若干措施》,其中特别提出容错机制,“分清‘大胆改革’和‘无视规矩’的界限,为扶贫干部干事创业、改革创新和推动发展撑腰”等,在扶贫干部中形成“履职尽责、奋勇争先、大胆作为、建功立业”的奋斗共识。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个细分扶贫领域,深圳还建立细化制度和流程。深圳市卫健委扶贫干部侯立群对机制建设带来的效应变化深有感触。他说,经过多年的沉淀,深圳卫生健康系统对人才选拔、派遣、奖惩有一套完整机制和流程,根据需方任务进行选拔,派出去的队伍建立党支部,并设队长和副队长精细化管理,对派出队员的工作成绩有详细的评价体系。

  “扶贫工作不是临时性的,而是将每一项工作模块化、数据化,稳定和健全的机制激发了深圳每家医院对扶贫的热情、参与和重视,不仅派出自己的医生去前方,还力所能及地提供设施和设备捐助,在各方面给予队员关心,扶贫医疗人员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很强!”侯立群说。

  深圳创新打造扶贫生态:受援地成为深圳“创新伙伴”

  这半年,广东河源迎来一批批电子信息领域的海内外科技创业者,这主要源于去年底举办的中国·河源国际手机创新创业大赛。这一深圳对口帮扶项目,吸引了来自德国、法国等多国和地区的900多个团队及个人参加。

  决赛亚军李俊发现,去年河源地区生产总值已破千亿,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颇具规模。“这里正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大平台,如果现在来广东发展,我首选河源!”

  就在河源龙川县,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科技产业创新创业基地正在加紧规划建设,为创新人才提供创业空间、人才公寓等高标准完善配套。过去4年来,园区开发面积由1.5平方公里拓展到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由42家增长到90家,工业总产值由13.37亿元增加到56.04亿元。“我们希望充分发挥珠三角在科技、资本、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互补优势,将龙川打造成为集产、学、研和生产制造于一体的高端发展平台。”扶贫干部张百松说。

  扶贫项目激发创新资源集聚,助力粤东西北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延长线和产业牵引区”,这是深圳打造扶贫生态的探索之一。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相结合,是深圳改革开放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如今这个理念正输入扶贫工作。

  “政府不是大包大揽,深圳在完成上级交办扶贫任务的同时,通过创新模式的构建,搭建一个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作为重要主体参与、并能与受援地形成长期互利共赢的‘扶贫生态’。”一位扶贫干部说。

  上述生态中,龙头企业以科技赋能引领扶贫新模式,为深圳扶贫带来“倍增效应”。中国平安面向“村官”“村医”和“村教”开展“三村智慧扶贫工程”,其中仅“村教工程”已经吸引逾25万人支教服务33万小时,互联网“空中课堂”惠及超23万名师生。而在深圳对口帮扶的161个贫困村中,6400多名村民正通过一个智慧乡村平台了解村务信息,连接外面的世界,这是腾讯打造的“为村”项目。

  上述探索的共同点在于直击贫困村庄的深层次问题,例如乡村空心化、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等痛点,以创新性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打造独具“深圳特质”的智慧扶贫模式。

  以龙头企业为代表,深圳发起深企帮千村行动,正在聚合越来越多的创新资源和专业力量。在汕尾市陆丰东南部金厢镇下埔村,深圳万科集团利用村庄资源、文化、建筑特色、景观、空间进行“针灸式改造”,策划“一廊三带五核”全新产业空间布局,一条红色革命走廊、三条产业带、五个产业与服务核心区,让红色老区再焕活力。深圳引导企业在产业帮扶、易地搬迁、文化扶贫、教育扶贫、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不断探索创新扶贫和乡村振兴模式,用专业与实力回馈社会。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不少贫困地区都有特色产业,却普遍面临渠道不畅、品牌意识弱的痛点。作为电商高度发达的城市,深圳在消费扶贫领域探索出集窗口、门市、实体店、网店多渠道融合,国企、社会企业、电商与创新销售商同时发力的特色路径,打造有温度的新农业。

  在江西寻乌,深圳推动“本来生活网”等电商平台与寻乌县牵手,销售寻乌鹰嘴桃1000斤;在新疆喀什,去年深圳组织采购农畜特产品21.8万吨,协助中石化深圳分公司在深圳115家加油站易捷便利店设立喀什农产品专柜;百果园在全国5000余家门店增设援疆扶贫专区,销售南疆果品金额近3亿元。受援地区特色农产品进深销售,开辟受援地区优“产”与深圳高“销”之间的绿色通道,精准有效地推进消费扶贫。

  “扶贫各方主体在生态中形成良性互动与循环,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不断拓宽扶贫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专家认为,正如深圳打造创新生态一样,受援地成为深圳的“创新伙伴”“产业合伙人”和“智慧共建者”,深圳扶贫工作正涌现源源生机与活力。

  ■特写

  23万名师生登录“空中课堂”,250万名村民“上线”连接信息与财富

  把科技创新运用到扶贫领域

  “可能未来三个月会发生自然灾害,作为农场主,看好你们手里的卡片,保险卡可以在大家遭遇自然灾害后获得95%的赔偿……”不久前,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洋头小学的孩子们迎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学素养课,课程视频同步上传到平安自主开发的“三春晖”APP平台上,让全国乡村的孩子们在线收看和学习。

  这是中国平安“三村工程”的科技探索之一。深圳是人们熟知的科技创新引领城市,近年来,深圳积极引导前沿科技和创新模式正被广泛深度地运用于扶贫领域,直击乡村空心化、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等深层次问题,并带来系统性解决方案,成为独具城市特质的智慧扶贫模式之一。

  CEO乡村课堂讲授“智慧农业”

  上述授课的支教女老师是中国平安联席CEO陈心颖,这位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任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麦肯锡东南亚金融业和商业科技负责人的平安高管,目前主要负责中国平安科技业务群。

  作为平安员工和两个孩子的母亲,陈心颖一直很关注村教工程。在她看来,中国的科学素养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优势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学校。“目前中国城乡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距,但我们相信通过科技的手段可以不断缩小这种差距。”

  在为孩子们讲解水稻丰收的秘密时,陈心颖将平安利用科技进行产业扶贫的应用场景融入到课堂中。在课堂尾声,她还引导学生体验“平安希望盒子”,通过VR、云平台等先进科技模拟农业种植实验场景,让孩子们沉浸在开放、交互的学习环境中。“孩子们思维活跃,对科学技术表现出极大兴趣,希望这堂课为他们今后探索科学世界种下一颗种子。”

  在陈心颖走进乡村智慧课堂的背后,是平安集团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大力开展精准扶贫,推动面向“村官”“村医”和“村教”的“三村工程”。“三村工程”以“智慧扶贫”为核心,以“精准帮扶,创新举措”为原则,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的精准扶贫工程,以期助力贫困地区脱贫奔康。

  截至2019年4月12日,中国平安“三村建设工程”已在全国九个省市和地区落地实施,其中村教工程已培训乡村教师4819名,互联网“空中课堂”惠及超23万名师生。

  “数字乡村”让失联的情感重新聚拢

  “书记您好,黄传英困难户的房子已经建好,但是安全保护栅没有做好,一个老人和一个13岁小姑娘住着不安全,望关注。”河源市源城区陂角村村民在“为村”的“书记信箱”留言反映问题。很快村支书记罗应良就回复村民。“通过‘为村’,村民一旦有问题可以及时联系上我,即使出差在外,也可以了解群众需要,服务群众。”

  回想起2016年刚被派驻河源市龙川县珠塘村的时候,扶贫干部刘攸伟感叹道:“外出打工的村民一年只能回来一两次,农村电子通信和互联网发展滞后,信息获取也不对称,村民间缺乏情感交流,凝聚力不够。”

  在腾讯企业社会责任总监、‘为村’项目负责人陈圆圆看来,珠塘村的情况并非孤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获取财富的机会迅速向城市聚集,村民为追求财富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乡村的发展停滞不前。“改变乡村贫困的关键,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而互联网+乡村正是这一解决方案。”

  腾讯“为村”是一个用互联网助力党建引领精准脱贫、乡村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的智慧乡村平台。凡与“村庄”相关的一切都可以纳入其中,党务、村务、商务、服务,只要引导村民实名认证加入,大事小事都能在里边办。

  刘攸伟说,加入“为村”之后,珠塘村人心凝聚,失联的情感重新聚拢起来。村民们通过在“为村”上发布信息,还收获不少意外商机。“我们通过‘为村’平台发布土特产信息,很快引进两笔来自外地的社会资金,开发走地鸡和牛蛙养殖产业,两个项目引入资金超千万元。”刘攸伟说,“一家牛蛙养殖大户和村庄合作社达成深度合作,开发了100亩牛蛙基地。目前牛蛙还养在池塘里,但通过网络宣传,养殖户收到的订单和订金,就已收回了近千万元的投资!”

  陈圆圆认为,在乡村空心化成为普遍现象的当下,已在城镇定居的人并非没有为家乡出力的心意,而是缺少合适的渠道。“为村”打通这个渠道,让他们有了为家乡贡献智慧和力量的机会,帮助乡村实现跨越式发展。

  截至2019年6月13日,全国共有29个省区直辖市12324个村庄(社区)加入“为村”,认证村民超过250万人。腾讯“为村”正助力乡村驶入“数字乡村”的发展快车道。

  撰文:戴晓晓 张光岩 张秀娟 谭冰梅 陶清清

  编辑统筹:胡素青

[责任编辑:Admin]
Copyright (C) 2011-2024   都市新闻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
邮箱:1837655332@qq.com